龙泉驿区委编办聚焦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采取三项措施,为民办实事、解难题,全力解决好基层干部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
一、聚焦重点把脉问诊,在调查研究上谋“实招”
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重点工作,扎实开展“点对点、面对面”调研,着力解决部门、街镇“急难愁盼”问题背后的体制机制障碍。一是聚焦深化“政区合一”体制机制。紧扣深化“政区合一”后半篇文章主题,召开深化“政区合一”后半篇文章调研座谈会,收集23个单位关于优化招商引资项目促建体制机制方面意见建议。认真梳理形成《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政区合一”体制机制运行评估报告及深化“政区合一”体制机制改革建议方案(征求意见稿)》,为区委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二是聚焦理顺部门职责关系。面向全区发放关于排查梳理部门之间职责关系不清问题的通知,先后召开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工作专题会3次,收集到25个部门关于市场监管、生态环保、项目促建等领域26类103个职责关系不清问题。坚持“协调一批、推动一批”,第一批次对生态环保领域的16类22个问题进行了协调,加快明确相关职责边界,促进机构职能体系高效运转。三是聚焦街镇统筹效能精细管理。以街镇职能管理精细化为目标,积极推进街镇职责任务、公共服务、属地管理“三张清单”建设,通过书面征求、召开座谈会、实地调研等方式,广泛征求37个街镇和部门建议127条,为破解职责配置“上下一般粗”、履职“错位缺位越位”、滥用“属地管理”“责任甩锅”等问题夯实基础。
二、理顺体制创新机制,在深化改革上亮“新招”
围绕“高质量发展攻坚年”主题,以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法定机构改革、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为抓手,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是深化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为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积极拟定《成都市龙泉驿区构建简约高效基层管理体制工作方案》,以职能管理精细化、管理体制扁平化、审批服务便民化、编制配备集成化为重点,优化完善街镇组织架构、研究“五权”下放实施办法,着力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深化法定机构改革。采取“领导小组+功能区发展服务局+园区公司”的管理运行机制,设立成都市龙泉驿区汽车产业功能区发展服务局,精简设置5个内设机构,构建灵活高效专业的体制机制,提升功能区专业化运管能力。将发展服务局登记为机关法人,实行全员竞聘上岗和以市场为导向的薪酬机制,激发人员干事创业激情。三是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和改进重点领域执法工作,积极配合市级执法队伍组建,区级单设的行政执法队伍实行“局队合一”体制,构建精简高效的综合行政执法体制。将区城管局主要职责并入区综合执法局,进一步优化综合行政执法职能体系。统一设置街镇综合执法协调办公室,推动区级部门执法力量下沉街镇管理,切实提高为民执法水平。
三、优化机构盘活资源,在服务保障上出“硬招”
围绕社会关注热点难点问题,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契机,着力优化机构设置、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和创新,全力服务社会保障民生。一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获批设立成都洪安化工市场管理办公室,及时研究制定“三定”规定,明确化工市场管理机构主要职责、与相关部门和属地的责任分工,进一步加强成都洪安化工市场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确保市场安全有序运行。在区住建局增设建设工程消防管理科,切实加强建设工程的消防设计审查、备案工作,有效防患化解消防安全隐患。二是探索创新机构编制资源管理。推动出台公立医院编制管理实行人员总量控制的实施办法,支持卫健部门在区级公立医疗机构实行“编制+员额”管理模式。坚持“总量控制、动态调整”,加快在教育领域探索“编制+员额”人才管理机制。支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中小学校和幼儿园,不纳入机构编制管理,有效缓解“入学难”“入园难”等问题。三是推动街镇审批服务便民化。在街镇统一设置综合便民服务中心,推动村(社区)便民服务站点提档升级,形成“区中心+片区中心+街镇中心+村(社区)站”四维一体的便民服务机构和平台立体布局,下沉人员66名、开展培训15次,推动街镇145项、村(社区)68项服务事项实现就近办理,群众满意度上升15%,努力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龙泉驿区委编办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