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武侯区委编办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市委、区委全会精神,进一步明确前进方向,牢牢把握关键节点,严格遵循站位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逻辑,借势借力、顺势而为,围绕“高质量发展攻坚年”主题,主动谋划2021年机构编制重点工作,以机构编制工作新成效全面助力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一)持续优化“三个领域”体制机制,提升改革成果转化效能。一是以落实“三张清单”为契机,构建街道依法履职新格局。开展市级镇街职责任务、公共服务、属地管理“三张清单”系统培训,让街道全面掌握最新要求。研究制定本级街道“三张清单”,压紧压实街道依法履职的主体责任、落实落细重点领域职责分工、优化提升街道营商环境和服务便利化水平。研究“三张清单”事项准入、动态调整制度机制,注重职责、权限、资源同步对等下放,强化动态管理,解决街道“有限权力、无限责任”问题。二是以突出“市场化专业化”为目的,推动产业功能区体制机制再创新。以武侯区国资国企改革为契机,围绕“一个产业功能区由一个国有平台公司投资建设运营,一家产业功能区营运企业就是一个专业化产业投资运营商”的建设目标,构建“1+9+N”运营构架和全新“管委会+运营公司”工作体制。进一步优化产业功能区工作机制,健全完善跨区域跨部门组织架构、覆盖全区主导产业和本功能区全域的统计调查体系、财政体系和考核管理体系。结合“3+2”产业功能区建设实际,探索在成都音乐坊音乐产业功能区设置法定机构,构建派出机构与法定机构的不同管理模式,推动区域经济提档升级。三是以健全“协作配合机制”为重点,打造武侯综合行政执法改革2.0版本。巩固深化跨部门、跨领域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成果,进一步健全完善“监管执法相协同”制度机制,推动建立统一规范综合行政执法协作管理、案件移送工作办法,梳理各环节协作配合事项,规范主办、协办关系,明确信息共享、多向告知责任,打通监管、执法信息链条,实现既相对分离又相互配合。
(二)创新优化重点领域保障措施,提升围绕中心服务水平。一是以优化机构设置为抓手,深挖服务中心新潜能。围绕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和深入贯彻人才引领战略,着力把握区域发展多重叠加战略机遇、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等多方面因素,对标产业发展前沿地区和市委“环高校经济区战略”校地人才开发职责使命,主动谋划优化相关机构设置,进一步提升武侯产业发展优势和工作能级水平,构建人才引领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全力护航“国际商务高地 人文宜居武侯”建设。二是以探索建立“编制+员额”配套措施为途径,实现教育强区新支撑。深入研究创新教师编制管理的具体措施,按照“总量控制、统筹管理、动态调整,优化配置”的总体思路,探索员额制教师聘用管理方式,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待遇保障机制,以“优化队伍建设,加强师资力量,吸纳优秀人才”为目标,构建员额教师与编制教师一体化管理新模式,持续推动教师编制和人力资源创新发展。三是以创新事业编制保障新办法,提升卫健系统编制使用效率。全面贯彻落实深化区属医院改革工作方案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摸清区属医院机构编制现状,会同卫健部门等部门深入了解医院等级、审批床位数量和服务常住人口基本情况,掌握医护人员的总量需求,探索“员额制”管理办法,优化公立医院编制新模式,统筹调配卫健系统事业编制整体资源,充分发挥空余编制“蓄水池”作用,实现事业编制的最大化效能。
(三)聚力优化机构编制管理路径,提升机构编制资源使用效率。一是以健全完善机构编制执行情况和使用效益评估制度机制为载体,优化机构职能体系。制定《机构编制执行情况和使用效益评估细则》以及机构编制执行情况和使用效益评估办内流转的工作规则,探索拟定多部门联合评估的工作机制,构建“办内循环+部门协作”的联合参评机制。优化评估指标和办法程序,区分领域、类别深化机构编制执行情况和使用效益评估试点工作,力争形成更加完善评估机制。加强对部门职能职责优化调整,落实“三定”规定,建立完善制度机制等问题的研究评估。二是以加快推进机构编制法定化建设为目的,着力强化监督检查实效。根据《条例》逐条细化机构编制事项办理各环节的工作流程,加强《条例》贯彻执行。结合领导干部轮训、培训等时机,面向全区组织《条例》专题辅导,让机构编制政策法规深入人心。加快研究制定《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细则》,建立健全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常态监督的制度规则。加快研究出台“四个纳入”工作规范,重点加强机构编制工作和纪律执行与巡察、选人用人专项检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度融合,努力形成常态化监督工作合力。(武侯区委编办 供稿)
【下一篇】: 都江堰市委编办“三着力三提升” 推动“十四五”高效起跑